最近印度放出了一条重磅消息:他们要研发一款航程达到1.2万公里的超远程轰炸机,号称能飞越半个地球直接打到美国纽约,还说比中国要厉害。那么,印度真的能研发成功吗?其表态又有怎样的用意?
据印度《经济时报》报道,这款远程轰炸机将从“超远程打击飞行器”项目演化而来。目标是要打造一款综合俄罗斯图-160的可变后掠翼技术与美国B-21的隐身设计的“混血”战机,不仅能打得远,还要隐身性能强,关键还得带着“布拉莫斯-NG”导弹起飞,直接对准欧美等大国核心城市。
听起来确实挺唬人。可是看看现实,印度真能做到吗?我们知道,印度的航空工业,一直以来问题重重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“光辉”战斗机,项目从1983年启动,到2001年才首飞,2016年才算正式服役。几十年间,问题接二连三,飞控、雷达、发动机样样不灵,最后还是靠进口美国通用电气的F404发动机才勉强撑住,至今还难以完全国产化。
再看印度的坦克项目,阿琼主战坦克搞了几十年,搞出来后又容易出问题,至今没能全面替代俄制T-72和T-90。连这类传统陆军武器都造不好,想跨越性搞出一个超远程战略轰炸机,实在有点不现实。
展开剩余72%毕竟,轰炸机是所有军用飞机中最复杂的一种。要飞得远、打得准、隐得好、带得多,每一个指标都极其苛刻。美国搞B-2用了上百亿美元,B-21研发也在秘密进行十几年;俄罗斯图-160虽然是世界上飞得最远、最快的战略轰炸机,但在苏联解体后,也只有不到20架完成战备,剩下都是停工或翻修状态。
相比之下,印度不仅在核心发动机领域几乎一穷二白,材料科学、隐身设计、弹舱结构、电子对抗系统也都严重依赖进口。更别说他们所谓的“混合设计”本身就存在逻辑矛盾。可变后掠翼本身就和隐身性能相冲突——翼面活动产生的大缝隙,是雷达波的绝佳反射源。B-2和B-21为何都用固定飞翼布局?就是为了尽量减少雷达反射面积,提升隐身能力。
更何况,隐身技术不仅是外形设计,还需要特殊涂料和复合材料的支撑,印度的材料制造技术在国际上并不领先,难以制作出性能稳定的大型复合结构。至于发动机方面,印度几十年搞不出一台能用的重型军用发动机,现在还指望买俄制NK-32或美制F-414的改进型号来装自家飞机,这在现实中难度极大。别说引进整机,就连发动机叶片、热端技术这些核心机密,外国都不肯轻易转让。
而且,就算造出来一架,还得有全球导航、远程通信、电子干扰系统、武器系统整合、后勤保障、空中加油、战场信息网络等全套配套体系,印度目前甚至连战斗机的电子飞控系统都无法自产,战略级别的大系统整合根本就是天方夜谭。
另外一点需要强调的是,印度此前在洲际导弹研发时一直有“自我约束”,主动声明射程不针对美国,这次突然抛出一个“可以直接打击纽约”的目标,很难不被理解为一种高调的政治姿态。这种战略膨胀,更多像是一种试图“刷存在感”的做法,既不符合印度过往的军事政策惯性,也不符合其实际能力。
如果真的说有什么样影响或用意,恐怕就只剩下刺激周边国家,特别是中国和巴基斯坦,加快各自的空天力量部署。印度想往“全球军力俱乐部”里挤,但没做好准备就冲进去,只会让周围国家更紧张,反而引来更多军事压力。
归根结底,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,从来不是靠一两个PPT模型或口号支撑起来的,它需要几十年如一日的产业积累、技术创新、人才培养和体系建设。印度若真想实现国防现代化,关键是得解决基础工业薄弱、技术链断裂、研发周期过长等系统性问题,而不是靠一纸“2035年首飞”的通告来打鸡血。
这个轰炸机项目,说到底更多是一种象征意义的表达。它展示了印度想从“南亚霸主”迈向“全球玩家”的战略野心,也表达了印度不愿再局限于传统地区平衡体系的雄心。但雄心归雄心,现实仍很骨感,从技术可行性、工业能力到全球战略环境,几乎没有哪一点支持这个项目短期内落地见效。
所以,这个所谓的“1.2万公里轰炸机计划”,暂时来看更像是一场“姿态战”。它用于对内鼓舞士气、提振军工信心,对外则是表达战略升级意图,但它不会改变现有国际格局,不会动摇美中俄在战略空军领域的领先地位,也很难真正成为印度实现全球打击能力的里程碑。总之,战略雄心可以有,但得有与之匹配的实力支撑,否则,最终不过是“雷声大,雨点小”,成为军事圈的谈资而已。对于印度来说,轰炸机梦远未成真,踏实打基础才是正道。
发布于:安徽省广瑞网-中国配资官网-北京正规股票配资平台-怎么下载杠杆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